创新生态活力迸发,中国机器人产业如何实现跨越式发展
我国已连续12年成为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亦是第一大机器人生产国。
近期,机器人产业亮点频频,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WRC)于8月8日至12日在北京举办,本届大会以“让机器人更智慧让具身体更智能”为主题,或将成为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之后又一智能机器人的盛宴。
从层出不穷的智能机器人技术突破中,越来越多承载着自主创新基因的中国机器人成果正逐步崛起,在全球产业竞争中占据愈发重要的位置。
我国已连续12年成为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亦是第一大机器人生产国;人形机器人方面,灵巧属性与智能属性不断突破,整体水平居全球第一方阵,应用场景更有待持续拓展。这种爆发式增长绝非偶然,而是政策层面效能引导、创新生态孕育活力、产业集群凝聚合力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多维度、立体化的支撑体系,不仅推动了中国机器人技术从跟跑到并跑乃至部分领域领跑的跨越,更在全球范围内重塑了产业竞争格局,形成了“中美两强”引领、多极协同发展的全新态势。
创新创业生态是中国机器人技术突破的关键加速器。本轮中国智能机器人产业崛起,涌现出众多优秀的高校科研团队与中小创业团体,这种类似“硅谷模式”的创新形式正是机器人领域创新生态活力迸发的体现。中国基础科研人才红利与中国的制造业底蕴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创新禀赋结构。大量中小创业团体入局智能机器人这一新兴领域,差异化式的创新在拓展机器人应用场景的同时,倒逼核心技术实现“碎片化突破”。2024年,中国机器人行业投融资事件规模合计超400亿元,创投资金的深入布局为初创企业提供技术攻坚的底气,更加速引导优质创新成果落地生根。
产业集群协同为机器人技术创新提供了持续的商业动力与应用场景。一方面,中国门类齐全的制造业对自动化解决方案具备迫切需求;另一方面,中国集群式的基础制造体系与完备产业链条为机器人技术创新提供支撑,这种“产业驱动创新、创新拓展产业、产业与创新相互支持”的良性循环正持续上演。良好的产业集群协同推动机器人创新向高精度领域渗透的同时,降低了研发成本,缩短了创新周期,更使得中国机器人产业能够快速响应市场需求方向。
近年来,通用人工智能(AGI)的爆发为机器人装上“超级大脑”,具身智能产品落地显著加速,但具身智能机器人的全面商业化仍面临多模态感知协同不足、算法路径尚未收敛等技术难题与伦理安全等挑战。
从现有产品来看,具身智能机器人已在智能制造、医疗健康、智慧养老、家居服务、特种应用等领域落地尝试。当前,我国具身智能产业虽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但已成功从概念化、实验室试点逐步走向商业落地,具身智能的时代已不是遥不可及。正如计算机和智能手机曾深刻改变人类生产生活方式,不止于想象,具身智能拥有创造前所未有的生产形态和可能性的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