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股份披露“A拆H”预案 标的华睿科技近三年两度亏损
此前,宣布分拆上市消息近4年后,华睿科技“改道”赴港股上市。
宣布子公司浙江华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睿科技”)更换上市目的地消息4个月后,近日,大华股份(002236.SZ)披露分拆华睿科技至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上市的预案(以下简称《预案》)。
此时距离大华股份首次披露筹划分拆华睿科技上市已经过去了4年多的时间。2021年9月,大华股份公告启动分拆华睿科技至境内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前期筹备工作。2025年7月,大华股份公告,华睿科技拟上市地点由境内证券交易所调整为香港联合交易所。
这期间,华睿科技多次增资扩股。2023年3月21日,大华股份发布公告,正在上市辅导中的华睿科技将引入外部投资者。8位投资方将向华睿科技货币增资2.6亿元,合计获得增资后华睿科技12.58%股权。
2023年这轮增资中不乏知名上市公司参与,如浙江龙盛和国轩高科。另外5家股权投资基金中,不乏四川宜宾,四川省级、广西南宁等多地的国资入股。此外大华股份前十大股东、零跑汽车的董事长朱江明也在其中。
据大华股份最新披露的《预案》,参与增资的各方仍在华睿科技股东之列。对比来看,还有浙财蓄源(台州)创业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央视融媒体产业投资基金(有限合伙)等新出现在华睿科技股东名单中。两只基金背后,分别是浙江省内国资和产业资本,以及全国范围内多家机构媒体以及文化产业基金。
目前距离2023年3月的增资扩股已经过去超过两年半时间,随着时间推移,各路资金退出压力可见地增加。而对于华睿科技而言,其主营业务却仍未有止亏势头。
华睿科技主要从事机器视觉和AMR移动机器人核心组件、整机产品的研发、生产与销售,致力于助力客户构建数字化车间,打造智能工厂,提升智能制造水平。
在机器视觉领域,华睿科技提供2D工业相机、3D工业相机、智能相机、智能读码器等全系列工业相机等产品;在AMR移动机器人领域,华睿科技提供潜伏、移载和叉取型等各类型的AMR移动机器人,并通过AMR移动机器人调度系统和智能算法平台,提供搬运、堆垛、牵引等行业解决方案。
2024年,华睿科技实现营业收入9.02亿元,同比有所减少;归母净利润亏损1.52亿元。从2022年到2024年的3年中,华睿科技有两年都处于亏损状态,合计亏损约2.81亿元。

与华睿科技相比,身处相同赛道的海康威视(002415.SZ)旗下海康机器人业绩表现可能更加乐观。据海康机器人招股书数据,2022年海康机器人实现营收39.42亿元,同比增加42.43%;归母净利润为6.40亿元,同比增加32.82%。与华睿科技类似,海康威视于2022年6月宣布分拆康机器人至创业板上市,目前仍在推进中。
上述业绩表现或让华睿科技在境内上市的挑战增加。与此同时,有业内人士向财闻指出,目前“A拆A”在政策层面并不鼓励。2024年4月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到,“从严监管分拆上市。严格再融资审核把关”。
由此,尽管港股市场对同样的业务可能估值更对更低,在融资需求等多重因素推动下,赴港上市仍成为华睿科技当下合适选项。
事实上,近年来多家A股公司拆分子公司赴港股上市,且不少同样是从境内交易所改道而来。
如歌尔股份(002241.SZ)旗下歌尔微的IPO申请于2021年12月28日由深交所受理,于2024年5月27日撤回申报材料,终止创业板IPO。2025年3月,歌尔股份公告歌尔微首次公开发行H股备案申请材料获证监会接收。
潍柴动力(000338.SZ)子公司潍柴雷沃创业板IPO于2023年3月23日获得受理,当年4月20日进入问询阶段。2024年4月,潍柴雷沃撤回相关申请文件。2025年6月,潍柴雷沃向香港联交所递交首次公开发行境外上市外资股(H股)并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的申请。
“相对A股市场,港股融资更快,股东减持更便捷,叠加港股市场热度,创业型科技公司选择港股上市趋势越来越明显,但同样要注意排队IPO公司数量大涨,上市后表现恐低于预期。”有上市公司高管对财闻记者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