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绩基准“指挥棒”转向:公募基金的生存法则变了
公募基金改革全面提速。
公募基金又迎重磅新规。
近日,中国证监会发布了《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业绩比较基准指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指引》),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同步发布了《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业绩比较基准操作细则(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操作细则》),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指引》及《操作细则》各有六章,从业绩比较基准规范、内部控制、外部约束、绩效考核等方面对公募基金运作进行了明确规定。
《指引》和《操作细则》的出台,新规落地将对行业各方产生深远影响,其在完善了公募基金的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也对基金管理人的投资行为进行了规范。
多家基金公司向财闻表示,统一的业绩比较基准体系,有助于解决长期以来部分基金风格漂移等问题,增强产品风险收益特征的清晰度和可比性,是保护投资者权益的关键举措。随着公募基金生态从规模导向向价值导向转型,最终将惠及投资者。
公募改革政策持续出台
本次公募基金业绩基准改革,对主动管理权益基金影响深远,一方面,其将基金经理薪酬与业绩基准进行高度绑定,此前虽然监管层面倡导公募基金以长期业绩考核为标准,但并未进行硬性规定,本轮政策首次将基金经理收入与所管产品业绩进行正式挂钩。此外,其还要求基金公司建立覆盖基准选取、监测、纠偏、问责的完整体系,同时业绩比较基准一旦确定,不得随意变更。
对于基金公司来说,这一政策使得其在设计产品时需要按基准精准设计产品,对于基金经理来说,基准与策略的绑定倒逼其摒弃短期投机,回归投研初心。
事实上,过去一年多时间,监管层面围绕公募基金改革持续出台新政。
2024年4月,证监会发布《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证券交易费用管理规定》,其中明确提出要建立佣金费率动态调整机制,根据全市场费率变化情况,定期调整公募基金股票交易佣金费率,将交易佣金分配比例上限由30%调降至15%,该政策自2024年7月1日起实施。
2025年5月,中国证监会印发《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要求公募基金行业向“重投资者回报”模式转型,收费模式和利益绑定方面,本次方案提出对于主动管理的权益类基金,将推行与业绩表现挂钩的浮动管理费率,同时对基金经理薪酬、公司高管跟投比例和锁定期也都与投资业绩进行了更严格的绑定。
2025年9月5日,证监会就《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销售费用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拟调降认申购费率,对持有超1年的基金免收销售服务费,并限制客户维护费比例。
多少主动权益产品跑赢了业绩基准?
按本次改革来看,过去三年,有多少主动权益产品跑赢了业绩基准?
根据iFinD数据统计,截至2025年11月2日,当前市场成立期超3年的9048只权益产品(股票+混合,不同类别分别计算)中,4096只基金在过去三年时间跑赢了其业绩比较基准,占比约为45%。
这一数据背后,还存在着与投资者直觉相悖的现象,部分产品虽未能盈利,但其业绩区间净值增长率却超过业绩基准,与之对应的是,部分产品虽有盈利,但却大幅跑输业绩基准。
对于这一现象,华夏基金认为,这将促使公司审慎选基准、严控投资偏离,存量产品也将在调基准不调仓原则下完成优化,此外,投资者还能够通过对比基金实际收益与基准表现的差异,客观评估基金管理人的专业能力。
某沪上公募基金相关人士向财闻坦言,部分与业绩基准偏离较大的产品,其基金公司后续或将面临基准调整压力,需要集中梳理存量产品后,对原基准与投资主题或实际投向偏离较大的产品进行整改。

